晚饭将尽的时候,周德清突然想起刚才救人的事儿,于是就对父亲详细说了经过。周若明很赞同儿子的做法。
饭后,周德清他们一家一起去了门房。
周雍不知道正在和那个年轻人说着什么呢,看见东家几个人进来,赶紧冲他说道:“石进!这是老爷老夫人和少爷少夫人,赶快行礼。”
那年轻人听了扑通一下从床沿儿跪倒在地冲着他们就是一阵儿磕头,边磕边说:“谢谢少爷救命之恩!”
周德清赶紧上前扶起让他坐在床沿儿上。周雍也拉来两条长凳让他们几个在床前坐了下来。
大家坐定下来,周德清温和地问道:“小兄弟!刚才听周雍讲你叫石进?”
他正要回答,周雍插嘴道:“少爷,我刚才跟他聊了几句,他叫石进,从河北逃难过来的。”
转脸又对那年轻人说道:“石进,别着急,慢慢说,把来龙去脉都给老爷老夫人、少爷少夫人讲清楚喽!”
那小伙儿“唉”了一声,舔了舔嘴唇开始说道:“我叫石进,今年二十二岁,是开州清丰县人。前两年修黄河增绢加税,还强制征集民夫,老百姓已是苦不堪言。
我前两年也是硬熬着的,可是今年唯一的老娘也病死了,全家喘气儿的就我一个了。
想想实在受不了这帮鞑子的窝囊气了,干脆学别人逃了出来。几天没有饭食入口所以才在路上晕倒了。”
石进说完擦了擦不知何时流出来的眼泪沉默了下来,不愿再回忆过去的苦难。
周德清一家人听完石进的叙述,相互看了几眼也面色凝重,有对石进的同情也有对官府的愤怒。
周德清打破死寂的氛围问道:“那你有要去的地方有要投靠的人吗?”
石进叹了口气说道:“也没什么可去之处,听我娘活着时候讲在洛阳有个远房表舅,只是我从来没有见过,也不知道他们家光景如何能不能拉扯我一把。”
周德清见石进身材伟岸头脑清晰,也是个吃得苦通情理的人,便想留下他在家中使唤,于是眼神示意父亲周若明,父亲微笑点头,看来也对这个年轻人印象不错。
“既然是个未曾谋面的远房亲戚,我看还是先不要去投奔了。如果你不嫌弃,可以在我们家寻个事做。这里离洛阳不远,等你混个两年稍微体面些了再去投奔也好让人家看得起不是?”
周雍兴奋地插嘴道:“是啊是啊,你就先在这儿待着吧,老爷和少爷亏待不了你。”
石进是个明白人,知道周家的好意,于是面带感激地对他们作揖道:“那可真是谢谢老爷、少爷了。以后有用得着石进的地方随时招呼就是了。”
第三天的时候,周家父子和其他乡绅已经把骡、驴和大车等筹备的差不多了,力夫也已到位。
周德清让他们天黑前把粮食装好,明天早饭后就出发。
石进见这几天甚是忙乱,问了周雍才知道是要往黄河运粮。他吃了两天饱饭,早已恢复如初。
本想着给周家出一把子力报答救命之恩,但一想去黄河又有点儿顾虑,本来他就是从家乡修河的队伍里逃出来的嘛,虽说这里离家很远,官吏、监工并不认识他,但他还是有些发怵,一直犹豫不绝没有主动请缨。
既来之则安之,运个粮出把子力气而已,又没啥风险。石进心里打定主意也要一起运粮。
天黑以后周德清总算回来了,石进在大门口迎上去说道:“少爷!听说你们明天要往黄河运粮,我也想一起去帮帮忙。”
周德清笑了笑说道:“你是从黄河逃出来的,我担心你害怕,就没打算叫上你。不过你光棍儿一个跑了也没人管,乐意去也行。”
石进可算有了一个报答的机会,高兴地回门房睡觉去了。
卯时天微亮时分,众人就已聚集在周家大宅,风卷残云一般吃完早饭,在几声清脆的鞭响以后,骡马大车的队伍就缓缓奔县城方向去了。
牲口们拉着大车,比瘸腿儿王八爬得还慢。
周德清看着队伍,估摸着得到午时左右才能赶到县城,他倒也不着急,反正总共就六七十里的路程,一天到不了,两天肯定富裕。
他把周雍叫过来问了一下,县城往北直到黄河都是大路,集镇村落也不少。
周德清在马背上也没什么好消遣的,于是问石进道:“石进啊,之前说你们那儿都过不下去了,有很多人逃出来,是怎么个过不下去?”
石进说道:“这事儿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啊,当今的皇上老爷们都是蒙古人,他们根本就不管咱们汉人的死活。
连续几年的灾荒,朝廷竟一点儿都没想着救老百姓,听说今年皇上倒是拨了点儿赈灾的银两,可咱一根银子的毛儿也没见着啊?不赈灾救人就算了,他们还借机横征暴敛,甚至百姓们修堤自带的耕牛都被官老爷们给强占了去。”
周德清听完心里顿生悲凉和愤恨,石进所说和前几日赵老汉说的差不多,甚至更过分。
这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对待老百姓真是如牛马一般啊,怪不得以前有个官职叫“XX牧”呢。
周德清率队出了县城十几里,路上只有零星几个衣衫褴褛拾粪的老人,过了两条大路的路口行人才算多了起来。
他见这些行人都是一队七八个或者十几个的青壮年,于是问周雍道:“这些都是些什么人啊?看起来不像是赶集的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电子小说(m.dzxs8.com)据北:我在元末搞起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