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应卿《嚼英集》云:《战国通史》,凡二百一十卷,本纪十卷,志五十卷,表十五卷,列传一百三十五卷。所载记事,自前朝魏哀帝崇宁四年至本朝元初帝定乾五年,上下一百七十六年矣。
长安元年,帝诏令文华殿大学士崔安潜、吴英遒置局编纂。长安四年,崔吴二人因“铜雀弊案”下狱革职,所成九十五卷为帝不喜,帝擢起居郎张弥为太史令,重修通史。长安十七年卷成,帝赞之曰:“简、实、美,当世之《史记》也。”令武英殿刻印,雕版存于帝都太史局、繁城挽月殿二处,并于长安十八年付梓,通行天下。
《战国通史》与张弥晚年所著之《战国记》并称国史双璧,为后世称颂。
冲觉寺位于莲州苍梧山,曾是前朝大寺。随着时光的迁移,这里的香火早已不复当年,仅余山房数座。这日正是三月初三上巳节,民间乐哉踏青除邪,给平时颇为冷清的冲觉寺添了点人气。
“自定乾五年天下初定后,百官就商议着改元一事,陛下日理万机无暇顾及,拖了两年方才定下年号。”寺后供香客休息的山房里,一个男子笑道。若称其男子恐不妥帖,这人面白无须,虽极力克制,行止间仍难掩女气。一身宝蓝直裰看似普通却极为考究,懂行人一眼便知这是大内之物。
“长安的确是个不错的年号。”看眼状似拉家常的内监,张弥神色不变。
“那是当然,这可是陛下亲自取的,文华殿的那些个学士取的陛下可是一个都没看上。”内监微微扬声,看见张弥的表情,又平和了语调,“先生的才华陛下时常提起,小人正月里还没出去就奉命前来请先生出山,转眼已快两月,不知先生考虑得如何了?”
张弥放下茶盏,抬眼看向窗外。山寺桃花刚刚过了怒放的时候,花瓣微微垂着,露出几分颓败的美感,就好像他的处境一般。那位可不是能打商量的人,既派人前来,必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。那位的目的又何尝是他的浅陋才华,不过是大人的踪迹罢了。
“先生?”
这声催促将他的视线拉回,看这位内监的架势,这两月耐心怕是早已告罄。张弥微敛心神,道:“承蒙陛下垂青,元醒甘往效命,只是……”
“先生可是放心不下那位小哥?”
张弥猛地抬眼。
见自己猜对,内监语调略缓,带着几分暧昧,“以陛下的宽容,先生带着那位小哥上任也不是不行啊。按例起居郎虽常住外廷,午门又非常人可入,但若那位小哥肯稍作牺牲的话,先生与他也能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啊。”
闻言,张弥脸色一白。
什么长长久久地在一起,他与小草是师徒,绝非那般肮脏关系。更何况可入外廷者,官员、宫人必为其一。小草既非官员,那所谓的稍作牺牲,难道是让小草去做内监吗?
愤恨之感充斥心头,张弥刚要发作,就听远远地传来熟悉的呼唤,“先生!”
该死,这个孩子不是跟着智圆和尚出去了嘛,怎么这时候回来?张弥又急又气,不自觉握紧拳头。
“呵,这小哥真是中气十足啊。”内监瞟一眼窗外,处于阴影中的面皮微微带笑,“先生若有疑虑,不如这会儿唤他进来商议,咱家看小哥必定也舍不得先生。”
“不必。”张弥沉声道,“三日后元醒在寺外等候副统管。”
先生好像有心事呢!
小草扒着饭,目光一刻不离地落在张弥身上。先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呢,是一年前还是半年前?具体是哪一天他记不清了,他只知道来到这冲觉寺后,先生越吃越少,几乎要成仙了。
思及此,他道:“先生,我们还要在这里住多久?”
张弥抬起头,认真看向他,“小草不喜欢这里吗?”
“不喜欢。”他想也不想就答。
“为何?”
“因为这里不能吃肉,还得天天听和尚念经。”最重要的是先生不开心,这句话他藏在心里,问道,“那先生又为什么喜欢这里?”
“因为这里天天吃素,能听到和尚念经。”
“先生耍我!”小草气呼呼地瞪眼,嘴角遗留的饭粒随时要落下。
如往日一般,张弥伸手要替他抹去,忽又一滞,手像被火烧一般缩了回来。他黯然道:“我没耍你,茹素使人清心,诵经使人明智,我倒是想在这里住一辈子的。”
听出他语间真真切切的惋惜,小草不由失神。
难道先生想出家?如果先生出家了,他该怎么办?他是那么喜欢先生,那么离不开先生,那么……不可以,先生不可以出家。
“先生!”他出声急促,“这里虽然清静,可先生总要出去走走才好写史啊,先生说过史一人一口尔,可也要寻到可信的那些人、那些口,才算是大家之言啊。”
张弥微微一笑,“平日里我让你读书,你说自己蠢笨不堪,却将这些道理看得透彻。”
“鹦鹉听上一百遍也会学舌了,我只是不爱念书。”小草有些心虚地撇过脸去。
“昨日是谁在浣足溪边大谈圣贤帝伐楚之战的?”
“先生,多吃点。”小草充耳不闻,热情夹起素菜。
张弥挡住他的筷子,逼他抬起眼眉,“小草,你不笨,你只是不想离开我罢了。其实你更喜欢习文而非习武,这些年你故意弃文从武也是为了我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:电子小说(m.dzxs8.com)月沉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